一家年销量170多万辆的车企、小型车之王、被曝出过去30多年来一直在测试上造假。
这件事放在十多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绝对是相当炸裂的新闻,可以震碎一个汽车小编的三观,毕竟当年在我的印象中,日本汽车就是严谨、诚信的代名词。
但是放在2023年,我的内心已经毫无波澜了。因为从2015年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日本汽车企业造假、鞠躬道歉的新闻上头条。
小到篡改质检数据,大到气囊直接变割喉利器夺走数十人生命,不仅日本制造已经走下了神坛,日本汽车工业的名声也大受影响。
为什么最近十年日本企业尤其是车企的造假风波不断?问题到底出在哪?能给咱中国车企带来哪些教训?
2015年,绝对能在汽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一年,两个汽车大国都爆雷了。
就在德国的大众汽车集团被曝出柴油车排放造假时,日本的高田气囊事件发酵,全球召回近5000万辆车。
其实高田“夺命”气囊的事情,2008年就已经走入人们视线了。那一年,开始有装配了高田气囊的车型引发死伤
随着雪球越滚越大,车企们开始意识到,高田气囊事件不再只是一个小规模事件。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原本用来救命的
高田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容器可能已损坏,导致气囊弹出的同时金属碎片也飞出,轻则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
调查显示,高田工程师早就发现气体发生器存在问题,但篡改了产品关键检验测试的数据并销毁了测试结果。最终夺命气囊在全世界导致了至少3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由于高田当时是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用户数量规模庞大,所以全球召回数量超越1亿个,是史上顶级规模的汽车安全召回事件,至今依然有车企在进行有关召回,高田也在连续三年亏损后破产。
2016年4月,与三菱汽车合作造车的日产汽车举报,称测试过程中发现三菱的车型燃效指标与申报值不符,牵出了三菱汽车燃效测试造假事件。
为了让燃效指标看上去更好,三菱汽车在测试时作弊,让车辆燃油经济性好于线%。
这件事让三菱汽车信誉扫地,股价暴跌,一个月后大义灭亲的举报者日产汽车,宣布斥资2370亿日元收购了三菱汽车34%股份,成为三菱第一大股东。
2017年10月,神户制钢所篡改铝制零部件数据的问题被曝光,篡改铝、铜、铁粉的性能数据,将不合格产品交付客户,造假时间超过10年。受牵连的除了丰田、日产等日本车企,还有新干线列车、三菱客机等客户。
神户制钢所事件爆发后,很多日本企业被吓破胆,纷纷自曝,相继有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承认篡改产品数据,日产和斯巴鲁承认用没有资质的质检员做车辆终检等。
最猛的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日本东丽承认,自己存在伪造质检报告的行为,时间从2008年持续到2016年,共发生149起造假行为。
2019年开始,丰田、本田、马自达等日系车企发现了旗下部分车出现了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熄火问题,而它们都使用了电装提供的燃油泵。
调查发现电装的燃油泵叶轮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叶轮的树脂密度不够,会受到燃油影响发生膨润变形,导致燃油泵工作不良,极端状态下会让发动机突然熄火,属于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2020年8月,电装“油泵门”引发大规模召回,全球至少479万辆汽车被召回,其中丰田受影响的车辆达到320万辆,本田达到了140万辆。
2021年2月,日本曙光制动承认,内部自查过程发现质检报告数据存在不当行为,调查发现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中10万多项质检数据存在造假,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时间跨度20年。
索性数据造假并未引发汽车产品相关人身伤亡事件,且生产的配件性能并无问题,所以未因此召回。
2021年7月,三菱电机被曝出数据造假,使用电脑程序自动填写产品检验测试报告,以及重复使用空调的旧检验测试的数据,而不对改款零部件进行新的测试,而这一行为已经持续超过35年。
2022年3月,日野汽车排放数据造假丑闻爆发,调查显示其伪造部分发动机排放数据的行为能追溯到2003年,约64万辆车受影响。
这不是第一家被曝出排放测试造假的日本车企,2018年马自达、铃木和雅马哈就被曝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测试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
最后就是今年的大发汽车造假事件,早在4月丰田就披露,正在对旗下大发汽车做出详细的调查,后者涉嫌在安全测试中造假,操纵测试结果,当时已经从丰田社长职位退下来的丰田章男还鞠躬致歉。
12月20日,大发举行记者会,公布了162页的调查报告,原来大发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从1989年就慢慢的出现了,2014年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大发在25个检验测试的项目中有174件数据杜撰造假,比如头枕后方的冲击测试中,为了省事用副驾的数值替代主驾的;为了确认和保证通过认证测试,用提前准备好的数据替换现场测试数据等等。
这次鞠躬道歉的不仅有大发的社长奥平总一郎,还有丰田副社长中岛裕树。现在大发的生产暂停了,还要补偿几百家供应商的损失。
为何造假频出虽然日本汽车企业的大规模造假事件是2015年开始浮出水面,实际上日本企业的造假问题在更早之前就慢慢的出现了。
比如2011年相机制造商奥林的造件,就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起财务舞弊案。当时日本社会评价这起造假事件时,认为这是上(丨)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当初日本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对质量的狂热追求上,那些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的日本企业打造出的人设,也都是一丝不苟的品质狂魔形象。
就像这次出事的大发汽车,喊出的口号就是“汽车制造必须注重每一毫米、每一克、每一日元和每一秒”。不能否认在造车之初人家确实秉承这一宗旨,但是随企业规模慢慢的变大,很多问题开始显现。
负责此次大发事件调查的第三方给出的报告中就指出,大发在亚洲的小型车市场占有主体地位,在变成丰田汽车全资子公司后,被要求缩减开发周期、快速供货,时间紧迫之下一线人员慢慢的出现违规行为。
此外十多年前,公司开)始不断削减成本,质检等部门与销售不直接挂钩,所以裁减质检人员是降本增效的好办法,20[jiu.cit0.com)22年负责碰撞测试的部门人员只剩下2010年的三分之一。人少了,活儿更多了,员工只能应付事。
其实回看过去近十年日本汽车企业的造假事件,能总结出一些共性,一个是持续[xin.0dzj.com)时间长,短则,长则三四十年;二是问题都不是非常严重,除了高田夺命气囊这种恶[feng.tbrci.com)劣致死事件,大多数造假都是美化了性能数据、质检不认真这种事;第三就是态度好,问[ltw.vuzlovu.net)题曝光CEO们立马90度鞠躬道歉。
这些案例给我的几点感受就是,首先日本企业的寿命是[xin.n52j.com)真的很长,光造假就能持续几十年,不是历史悠远长久的大企业都达不到造假的门槛。
其次,立人[ltw.cv2j.com)设很难,为了立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匠心制造”的人设,就是要在研发、制造[jiu.qjygs.com)、检测等环节都下血本,但是经济是有周期的,不惜本钱和降本增效本身就是矛盾体。
要[mnk.weechi.net)保住人设,又要节省本金,结果就是糊弄,以次充好、美化数据、质检缩水。没什么“多快[ltw.nzsma.com)好省”,“又多又快又省”了,结果必然“好不了”。
这也给所有致力成为国际化大企[yu.donshang.com)业的中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敲响了警钟,套用刑侦局的老台词,“凡事必留下痕迹”,造假[jiu.wdp1.com)的事只要你做了,就不可能彻底掩盖掉,被不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别有侥幸心理。
企业规[feng.ko3d.com)模越大,越会有更多双眼睛360度无死角地盯着你,到时候牵出一个线头,就可能扯掉你[mnk.diy178.com)整条底裤。
当然日本企业也有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是态度要好,做错事被发现了,先[yu.bzstkj.com)道歉、不狡辩。上面那些犯过错误的大企业,除了特别恶劣搞出几十个命案的高田之外,[ltw.passoru.com)剩下的后续经营大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第二就是,企业要有自查机制,要给基层员工向[ling.lerom.net)上反映问题的通道,很多造假事件都是员工举报、企业自查后发现的。自曝和被曝,结果可是完全不同的,毕竟“坦白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