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汽车)和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一汽丰田)分别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二者此次召回车辆的总数,达到了45万余辆。
由于“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副驾驶席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囊的气体发生器有几率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丰田汽车和天津一汽丰田分别决定对“2005年5月23日至2010年1月19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雷克萨斯SC430汽车,共计357辆;及2003年4月16日至2008年1月30日期间生产的125825辆威驰汽车、2004年1月7日至2008年12月25日期间生产的313028辆花冠EX汽车,共计438853辆”进行召回。
车辆召回后,丰田汽车和天津一汽丰田将为其免费更换由其他供应商生产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发生器。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一汽丰田此次召回的车辆,其实早在2014年、15年就已经实施过一次召回了。
除了“高田气囊”问题,丰田汽车还以“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副驾驶席空气囊气体发生器(膨胀装置),因充填点爆火药的设备在异常停止过程中供应商生产作业员处理不当,有几率存在未正确充填点爆火药的情况,导致空气囊在工作时可能没办法正常展开,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为由,宣布对“2006年6月6日至2012年9月12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雷克萨斯IS、IS-C汽车,共计14807辆”,进行召回。
“高田气囊”问题爆发至今,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因气囊安全问题间接致死的案例多达20余起,受伤者达百余人;全世界内受到波及的车辆,超过1亿辆之多。然而就目前来看,“死亡气囊”的阴霾仍然笼罩在高田集团昔日合作伙伴们的头上,挥之不去。且凡是牵扯到“高田气囊”的车辆召回事件,几乎每一次的召回数量都能达到“10万+”的级别。
在“高田气囊”事件大面积爆发以前,高田集团已经在全球第一大气囊供应商的位置上,稳坐数十年之久。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等一线车企,几乎都和高田集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早在2000年,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方面就已经接到了消费者关于“部分车型的高田安全气囊在弹出时会飞溅碎片”的投诉。而据后来公开的资料来看,高田方面在当时的内部测试中,其实已经发现了产品潜在的质量问题。
2007年,本田汽车向高田集团通报了三起“安全气囊非正常爆炸”的安全事故。接下来一年,他们率先对4000多辆装有高田安全气囊的车辆,进行了召回。然而这次召回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在2009年美国境内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事故车辆所使用的高田气囊,在碰撞发生后因为爆炸力度过大导致金属零件飞出,从而对司机造成二次伤害,并导致了其身亡。
案件发生后,NHTSA迅速对本田汽车展开了调查。但最终NHTSA判定,本田汽车召回行动本身并不存在操作上的问题。2014年,NHTSA正式对气囊供应商高田集团展开了深入调查。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高田集团终于在2015年5月,首次公开承认其生产的气囊存在缺陷。同时宣布,将在美国境内召回约3400万个隐患气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召回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汽车召回事件。
高田气囊为何会在碰撞时发生剧烈爆炸,还在于他们选择了硝酸铵这种稳定性较差的物质作为推进剂。和应用场景范围更广推进剂硝酸胍相比,硝酸铵的优点是,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缩减成本,同时利于气体发生器体积的缩小。
但硝酸铵的缺点也同样十分明显。那就是随气温的变化,它会出现膨胀或萎缩的现象。时间久了,频繁的体积变化便会导致硝酸铵碎成粉末状态。而粉末比片状物体燃烧更迅速,因此导致安全气囊打开过于猛烈,甚至爆炸。
虽说各大汽车厂商也是“高田气囊”事件的受害者,但秉承着对消费的人负责的态度,他们还是该尽快对自身产品线进行排查,及时对存在气囊安全风险隐患的车型的进行召回。毕竟气囊作为乘车人与交通事故间的一道重要屏障,质量上由不得任何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