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视测定仪器制造商和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主要营业产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和环境监视测定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客户提供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及监测咨询服务。
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其中大部分需要到站点进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少部分项目直接销售监测仪器。对需要安装调试的项目,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安装调试成本及费用;对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或需要承担少量安装调试工作的车/船载项目,如销售核心监测仪器、监测车/船等,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
针对不一样的区域、不同业务领域、不一样的客户类型,公司结合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目标,并兼顾合理的利润进行定价。
公司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成本主要为开发工作、系统集成、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人工成本以及服务器、防火墙、显示屏等硬件成本。
公司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软件研发人员投入、通用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采购、站点接入数量以及市场推广需要等因素做综合定价、获取利润。
公司根据运营服务设备的品牌、监测因子、新旧程度、站点的分布、客户考核要求,同时结合地区消费水平进行定价。运营服务的主要成本是仪器设施零部件、试剂、人力成本、检测等费用。
公司通过对环境监视测定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此外,为抓住行业内运营服务方式创新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公司也积极探索自主投入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监测数据服务的方式收取运营服务费用。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设备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包括电磁阀、工控机、显示屏等标准化零部件以及机箱、机柜等非标准化零部件。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化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家采购。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录,能够很好的满足公司原材料供应的长期稳定需求。
公司根据当前订单交付需求,并综合以往各产品销量合理规划生产。市场部获取产品订单后,物料部依照订单情况协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公司既定生产装配工艺和测试手段进行生产、装配和检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产品,则直接由研发中心具体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对于经常性需求的监测设备,公司采用预先生产的方式,保有一定量的库存,以提高供货反应速度。
除了在公司车间的生产环节之外,水质、空气/烟气监测系统产品还需要公司在客户现场对系统设备做安装调试;环境监视测定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公司依据客户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对软件进行开发和运行调试。
对于环保、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客户,企业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来进行产品营销售卖。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后,由市场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制作投标文件,中标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
对于企业客户主要以商务洽谈方式获取订单,也有少数企业客户自主开展设备的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实现产品销售。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逐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监测需求不断拓展,监测网络从国家、省级到地级、县级全方面覆盖,监测范围由环保领域向全方位多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天空延伸,监测指标由单一指标向全要素、多指标协同监测扩增。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真、准、全、快、新”等要求的逐步的提升,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将推动环境监视测定仪器装备加速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带动智能化监测产品及多元化监测服务产业的发展,支撑环境监视测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助力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提高国家-省-地市跨级跨部门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2024年1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指导各地组织并且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解决农村突出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明确,对黑臭水体的判断按照感官判断、公众评议、水质监测三个步骤。
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使用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校准的计量器具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
2024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实施建议》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2024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监测预警,主动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分单元识别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精细化管理。鼓励各个地区以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视测定、执法监管等协调联动改革试点,探索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指出:国家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5月起,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对地下水监测工程从建设、运维、监测技术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促进我国地下水监测事业发展、构建完善合理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提升地下水监测能力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
202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海洋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调查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我国正逐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强化海洋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和预警监测,摸清底数,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和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健全生态流量预警响应机制;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全方面提升水利对象全要素和治理管理全过程智能感知能力。
2023年4月1日起,城市供水全方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提高供水检测与应急能力。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关于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以数据规模扩张和数据类型丰富,催生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融合应用,支撑气象和水文耦合预报、受灾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等。
在进入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时期,随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催生生态环境、住建水务、水利水文、卫生疾控、公安禁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业过程等行业新的检测需求,亟需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推进监测网络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公司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的真实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施国产化、拓展产品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依托已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和仪器基础,持续开展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升级。
在水生态监测方面,突破了藻类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研制AlgaeAI-L1000藻类图像智能分析仪,实现进样、识别、分析技术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已实现多流域100种以上藻属的智能、精准识别,大幅度提高分析速度和识别准确度,目前已在江苏、广西等地现场应用。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方面,突破了五参数自动核查、仪器运作时的状态自诊断、多元化精准质控、数据智能审核等关键技术,升级研发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的智慧化水站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水站运维降本增效、水站运行质量提升以及信息化监管效率提高,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前已在国控、省控等关键断面水站开展应用示范,开发了地下水低速采样洗井分析系统,可实现地下水洗井、采样、多参数分析的自动化。
在自动化实验室检验测试方面,持续推出污水验毒采样器、便携式地下水采样器等水质智能自动采样系列新产品,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升级开发全自动AI水检系统,实现了样品无人化转运,目前已在湖南、江苏等地现场应用。
在卫生疾控领域,研制了自动采样器和全自动病毒富集仪,实现了污水样品的自动采集和水体样本高效、自动富集病毒,同时推出了《城市污水病毒监测整体解决方案》。
在大气监测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国产化,加强完善了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质谱连续监测系统,将自主研发的层流差压流量计应用到系统中,替代进口部件,提升产品了竞争力,产品拓展应用到半导体行业;自主研发了基于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大大降低系统成本,满足高量程、超低排放的固定污染源监测需求,已在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大范围的应用;基于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多参数自动监测仪器、智能化监测系统、智慧站房以及环境空气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精准诊断-智能审核-精细运维-在线解析”全链条智能化应用体系,形成了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常规站和组分监测网络建设中应用。
3、在技术成果推广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科研平台建设运行方面,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24年1月成功举办了202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6月发布了首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开放基金项目,凝聚行业内优势资源共同攻关环境监视测定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建立,发挥中心行业引领作用。
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项目均有序开展工作,顺利完成了实施方案论证、中期绩效考核等阶段研发目标。
在科研成果评价与推广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环保产品成果鉴定,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企业具有有效专利共242项,其中发明107项、实用新型113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2项。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的策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开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研发技术和自主创新优势,截至2024年6月30日,企业具有有效专利共242项,其中发明107项、实用新型113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2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施开发专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制定了30余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公司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参与完成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20余项;主持完成的“水质自动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骨干成员参加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牵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彰显了公司在饮用水监测业务领域的研发技术实力与持续为国家饮用水的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和技术装备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公司持续提升大气领域产品系统研发能力,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鉴定,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研发的地表水水质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装备入选2024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智能化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被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并列入河南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全自动AI水检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大气组分自动监测系统入选2024年度湖南省工业领域鼓励发展的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提升了公司产品品牌推广知名度,拓展公司产品至水利业务领域应用,体现了公司产品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及业务领域广泛性。
公司具备环境监视测定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视测定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是环境监视测定监管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水质监测领域,公司具备拥有突出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公司牵头建设了“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和修订;从始至终坚持核心零部件和仪器设施的自主研发,在重金属、有机物、高氯酸盐等指标自动监测技术及仪器研制方面发挥行业创新引领的作用;协助环保部门参加了数十次全国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多次获得生态环境部专函致谢;承担了较多的国家及各级环保部门地表水水质监测建设项目,并承担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平台的软件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管理、数据应用经验,在水质监测领域中的技术和品牌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在气体监测领域,公司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公司紧跟当前市场需求的热点问题,实施差异化市场之间的竞争策略,着力于技术门槛较高的新赛道。针对我国大气常规污染物监测与组分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卡脖子、成套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攻克核心检测器的自主研发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部件国产化、高性能、低成本、全链条、全参数的环境空气污染物组分自动监测成套装备及系统,实现150余项指标的自动监测,仪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实现进口替代,满足常规、组分、交通站、走航监测以及应急保障监测等多场景智能监测与智慧运维管理的需求,形成以快速、精准监测为基础的城市化服务模式,实现对大气多污染物、多参数智能一体化监测,支撑污染来源解析、城市PM2.5和O3协同控制精细化管控。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碳监测新需求,公司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监测、城市组分站及超级站建设等,结合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可进行长时间跨度、大范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政府部门进行碳排放总量的统计及控制提供决策支撑。
同时公司着力开拓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视测定咨询服务,推出了新一代环境监视测定咨询服务模式,同步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采取了自动或人工,在线、连续、即时等多方式、多模式的监测和信息化技术,将排污企业、入河湖口、面源风险点等环境风险敏感点,组合纳入监测监管方案,获取支撑政府决策的多维度、准确、可靠、可溯源的数据,应用AI技术、数据模型、可视化表征等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厘清责任、精准溯源,向有关部门提供专业措施、专题报告。
公司以数据信息安全可控和智慧化管理为基础,开发了多领域的智能化运维与智慧化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C++/Lua的自研微服务架构,适配国产化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等,打造仪器-基站-平台一体化适配国产化软件体系,保障了数据自主安全可控。公司深度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构建了基于地理数据+低延时+GIS技术+视频技术的环境监视测定数视一体化智能平台,集合多源、多维度数据融合、时空展示和分析应用,为政府部门在环境质量改善、园区监管、智慧缉毒、数字卫生等重要领域数字化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能够完全满足客户对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监测数据。在各级环保部门严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的背景下,环境监测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慢慢的变成了事关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生产企业长远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公司作为行业为数不多采取了自动监测仪器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发、整装销售模式的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完全解决了仪器在线质控、故障远程诊断、多场景监测功能转换等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推进高性能检测器、温压流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进口替代,研制国产化、稳定、可靠的自动监测仪器;致力于智能监测仪器仪表的自主研发,着力开展仪器-集成-系统一体化融合智能化监测系统创新,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三智一体”新模式的构建、工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先进智能检测技术装备支撑;基于长期的自主研发、现场应用研究的迭代优化,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和性能,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溯源性和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公司从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方面出发,在全国设立了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共7大业务区域,组建了经验比较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运营服务团队,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市场推广和运营服务体系,能够高效获取和分析客户的真实需求,实现技术、产品向目标客户的定制化方案转化,并为公司客户提供高标准的运营服务,有利于公司的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前瞻性业务思维与自主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结合,也保持了公司在优势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格外的重视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机制、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研发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支结构符合常理、专业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人员稳定的研发队伍,涵盖了分析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人才,获得了湖南省委组织部颁发的“湖南省企业科学技术创新领军型团队”称号,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头羊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更好地聚焦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分行业建立并完善了产品线研发及管理团队,同时建立配套行业线市场经营销售团队,共同聚焦解决各行业领域问题与需求、打造满足多种行业有竞争力的产品。
公司管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业务,对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有着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对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公司真实的情况、行业发展水平和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制定合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够以丰富的营运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公司的发展持续提供驱动力。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2024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实施建议》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环境监视测定设备行业的客户主要为环保、水利、市政等具有环境监视测定需求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受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的污染源企业,市场需求有着非常明显的政策驱动型特征,未来如果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或者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出现变化,将可能会给行业整体需求带来波动。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的全面建设,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参与竞争的本土环境监视测定设备供应商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已经具备了与国外领先公司竞争的实力。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将持续加强,环境监视测定设备及运营服务行业发展前途良好,将吸引更加多的公司参与竞争,可能会引起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因此,公司面临因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而导致出售的收益增速放缓、利润率水平下降的风险。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的策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开发团队和多年来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较强的研发技术和自主创新优势。公司产品储备丰富,尚有较多特征污染因子的产品和系统综合解决方案的技术储备,有望在后续逐步提升水质考核指标和提高系统功能的项目建设中进一步巩固行业份额。同时,公司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参与行业标准、方法的制定,积极做出响应各级环保部门突发环境污染的应急工作,积累品牌声誉,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抵抗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将继续推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视测定咨询服务核心产品与配套软件的开发、多元化服务方案的完善和应用示范,在保持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的同时,业务面持续向地市、县区、工业园、污染源企业下沉。该业务目前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且产品及方案仍在不断的市场探索中持续升级,有几率存在市场开发不达预期的风险。
该类业务预期将创造、引领环境监视测定监管新市场需求,重构环境监视测定行业格局,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成都泉水河流域、滇池流域及长沙高新区空气污染特护期保障等项目中开展了应用示范,在服务生态环境监管、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司将加大力度,巩固和扩大该业务拓展成果。
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将逐步扩大,将对公司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内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增加人才储备特别是关键干部储备,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新增产能可能没办法及时消化,新增固定资产折旧也将会给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带来很多压力,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公司面临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募投项目的建成和投产有利于公司扩大产能,增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保障,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公司将合理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开拓业务领域、创新业务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上的水准,提升管理绩效。
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原材料指数报2051.98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海螺水泥等
已有3家主力机构披露2024-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862.32万股,占流通A股12.21%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38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股东人数变化: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4-03-31)减少119户,幅度-0.97%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