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采样器本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作为国家直管的长安区监测站,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然而,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警方立案调查后,目前涉案人员已羁押在看守所。(10月25日 华商报)
空气质量监测站,又称空气站。其功能是对存在于大气、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点、连续或者定时采样、测量和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站是空气质量控制和对空气质量做到合理评估的基础平台,是一个城市空气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该局长为了自身政绩考量,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致使数据异常,不但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而且对环境监视测定系统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诚然,环保局长这种“弄虚作假”,“掩耳盗铃”的行为让我们很气愤。但是气愤之余,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一是在这种从中央到省、市严格要求、交叉检查的情况下,为何需要冒险进行造假?为什么明明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何还要做?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门对环境末位的官员有处罚要求,官员处于自身政绩考量,为了逃避处罚,给采样器堵棉纱,污染的空气就会改良一些。虽然堵塞采样器的孔,无异于“掩耳盗铃”,早晚都会被发现。但是官员之所以冒险选择这样的“下下策”,跟结构性减排、产业体系调整、控煤等核心问题难以推进也有一定关系。官员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我们该斥责,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层次的去思考在这行为背后的隐忧。为什么面临着有可能处罚的危险也要这么做,因为相比较而已,在设备上造假的成本比较低。
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违法处理,环保系统内的官员也就不知道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目前的法律是从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来定罪,将采样器堵塞了,造成什么难以处理的后果,这个不好界定。从而也给了官员可乘之机。所以这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增加官员的违法成本。
当然了,再严格的程序,再严厉的法律,对空气质量来说也都是“治标”,要想让空气质量真正的好转还是要“治本”,要从结构性减排、产业体系调整、控煤等这些核心问题来下手。只有这样,人们的雾霾焦虑才能减轻,蓝天白云才能早日重现。(牛石静)